百年奮鬥路,啟航新征程。廣大青年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赓續精神血脈的主力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青年責任在肩。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組織廣大青年學好黨的百年曆史,引導廣大青年從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行動的力量,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共青團哈爾濱工程大學委員會聯合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帶領青年學生黨員從體認中國精神譜系的視角共同策劃黨史學習系列微課和網文。旨在弘揚中國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引領廣大青年學生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向建黨百年獻禮!
曆久彌新報國志 碧血丹心抗戰情
——繼承和發揚抗戰精神
劉傳
指導教師:夏寶慧、譚琦
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序幕,也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日戰争的新篇章。經過中國人民十四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赢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和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衛國戰争。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持續時間之長、犧牲之巨、貢獻之大、影響之遠,為中外曆史所罕見。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争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這就是習近平同志所概括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甯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習近平同志對抗戰精神的概括和論述,深刻揭示了抗戰精神的内涵和實質。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後乘勢而上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處于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奮進的關鍵時期,更需要全體人民高舉抗戰精神的大旗,不斷激發攻堅克難、敢于擔當的勇氣,不斷凝聚萬衆一心、衆志成城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一、全國人民浴血奮戰,中華民族衆志成城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鬥争,中國人民抗日戰争的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是全民族衆志成城奮勇抗戰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共産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偉大勝利。
1.發揚優良傳統,孕育抗戰精神
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内在組成部分,包括濃厚的愛國主義傳統、崇高的民族氣節、團結互助共濟時艱的品質,這些優良傳統在抗日戰争的過程中進一步繼承發展,構成了抗戰精神的文化土壤。“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人民無所畏懼、一往無前地挺身而出開始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較量。之後,一種意識在神州大地上開始形成并蔓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開始參與到這場對抗外敵侵略的戰争中。此時,這種意識已經在大部分國人的心中産生共同逐漸凝聚成一種精神——抗戰精神。“七·七”盧溝橋事變使中華大地上的四萬萬中國人開始真正地意識到國家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災難,喚醒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意識,中國人民開始全面抗擊外來侵略者——日本帝國主義。此時,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團結起來一同與外敵作戰,從而共同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精神也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起來的。偉大的中華民族經過了十四年艱苦的鬥争,曆經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人民都無法想象的苦難,終于在 1949 年8月15日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抗戰精神也由此粹煉而成。中華民族曆經千難萬險、風霜雪雨才終究赢得勝利而形成的抗日戰争精神是抗日戰争時期全體中華兒女的永續的精神支撐和恒久的奮鬥動力。這一偉大的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傳統的升華,是民族氣節的弘揚,是對團結互助、共濟時艱品質的繼承。它在抗擊侵略者的過程中經過了逐步的演變,最終成為了一種振奮人心、鼓舞精神的不竭動力與珍貴力量。
2.全民族同心戮力,凝聚抗戰精神
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把中國推向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由此激起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論語·秦伯》說:“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其意為,人無論處于多麼艱難困苦的境遇,哪怕是面臨死亡威脅的時候,也絕對不能向敵人低頭屈服。《孟子·滕文公下》曰:“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這是在告誡後人:有志之士無論多麼的困頓難行都無所畏懼,總會一往無前,死生無悔地迎接和面對前方的道路。抗戰爆發開始後,面對日本侵略者無情野蠻的燒殺擄掠,中華民族為争取民族獨立、為民族解放、為了自由而進行了十四年的浴血奮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在那個兵戈搶攘的戰争年代,戰争的殘酷和侵略者的暴行并沒有消磨掉中國人民的意志,卻喚醒了中華這條沉睡的巨龍内心的血性,激起了全民族同心戮力、共同抗戰的鬥争意志,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的升華和危機意識的覺醒超越了曆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
3.聽從黨的領導,發揚抗戰精神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拉開了曆史新的序幕。中國共産黨最先發出抗日救亡的号召,八一宣言、“一二·九”運動和瓦窯堡會議等都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行的。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戰鬥在抗戰的最前線,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救國的道路上一直鼓勵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創造性地回答了奪取抗日戰争勝利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并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開辟敵後戰場、抗擊絕大多數日僞軍等等,這些都是抗戰精神形成的關鍵因素。中國共産黨先後提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人民戰争的路線、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抗日遊擊戰争的戰略戰術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論。正如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論聯合政府》中所指出的:“沒有中國共産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産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二、血洗百年民族恥辱,展現愛國情懷氣概
在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曆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把全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民族氣節是一個民族固有的人格特征,是抗戰精神的精髓。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華兒女展現出了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以碧血丹心、窮當益堅的毅力,以殒身不恤、蹈鋒飲血的犧牲戰勝了重重困難,最終赢得了勝利,一洗百年以來的屈辱曆史。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的決定因素。”愛國精神是抗戰精神的核心,在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吞并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之際,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比任何時代、任何曆史時期都表現得更加廣泛、更加深沉、更加強烈、更加持久。随着抗日戰争的不斷深入,湧現出了很多堅強不屈、殒身不恤的抗戰英雄,編繪了許多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劉胡蘭、趙一曼等英雄兒女不怕艱險、不謂生死,用自己的英雄事迹诠釋了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也正是這種愛國熱情的真實寫照。在同仇敵忾的戰場上,全國各地民衆紛紛組織抗日救亡團體,以各種形式支援抗日戰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保家衛國的壯麗詩篇,彰顯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
2.視死如歸,甯死不屈
抗日戰争中,中國人民同仇敵忾、共赴國難,使視死如歸、甯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成為偉大抗戰精神的應有之義。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為了不讓大好河山落入侵略者的手中、為了不做亡國奴,中華兒女赴湯蹈火、裹血力戰,湧現了許多頑強奮戰、甯死不屈的抗戰英烈。中國軍民“扛起土槍土炮,揮動大刀長矛”,以血肉之軀堅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鐵騎,湧現出左權、彭雪楓、楊靖字、趙尚志等一大批捐軀報國的抗日将領,湧現出“東北抗聯”、“八女投江”、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等衆多視死如歸、殺身報國的英雄們,這些無一不體現了中國人民不怕艱難挫折、忘生舍死、甯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3.不畏強暴,血戰到底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不付蠻夷死,更築高台望故鄉。”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和英雄輩出的民族,特别是在面臨外來侵略者入侵時,各路志士仁人都會義無反顧地将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救國之中。在這場面對兇惡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戰争中,中國軍民面對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對死亡威脅義無反顧,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直到取得最後勝利。中國軍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從平型關大捷徹底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狼牙山五壯士縱身跳崖以死明志顯我中國軍魂,從抗聯女戰士“八女投江”到東北抗聯領導人楊靖宇棉絮樹皮果腹直至中彈壯烈犧牲,無數英雄的中華兒女為了民族大義,抛頭顱、灑熱血,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決心,表現出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4.百折不撓,堅韌不拔
當神州大地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的時候,面對缺衣少食、缺槍少炮、缺醫少藥的艱苦條件,中國人民沒有被這些巨大的困難壓倒,沒有被日本侵略者的氣焰吓倒,沒有因一時之失敗而退縮。因為,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曆來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意志品質,它為中國人民英勇抵禦各種艱難險阻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武器。中國人民認識到,“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争是一個艱苦奮鬥的長過程”,因此,中國人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的頑強意志。中國人民在抗日戰争中展現出來的這種必勝信念,是赢得對日鬥争勝利的堅強精神防線,是抗戰精神的根本體現,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意志保證。
三、抗戰精神曆久彌新,中華民族砥砺前行
抗戰精神能夠給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的中國人民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在今天,抗戰精神依然曆久彌新,并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必然會面對各種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注定要爬坡過坎、闖關奪隘,但越是困難多、風險大,我們越需要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彙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磅礴力量,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向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砥砺前行。
1.汲取奮鬥力量,展現使命擔當
随着世界格局不斷發生變化,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時代,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取得全面勝利,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已經指日可待。那些鐵馬金戈、刀光劍影的日子雖然已經與血淚共同沉浸在土壤之下,那段來之坎坎、捐軀赴國難的烽火歲月雖然已成為曆史,但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我們要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振聾發聩的抗戰精神是照亮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指路明燈,新時代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就是要将其融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将個人夢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相結合,不因困難大而改變,不因挫折多而放棄,把奮鬥精神融于崗位、融于日常,從小事做起,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态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态,展現出當代人的使命和擔當,努力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貢獻。
2.樹立崇高信仰,提高綜合國力
抗戰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戰争中的錘煉和升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抗戰精神是我們民族追求的一種精神支柱。精神支柱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的根本,同時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物質上貧乏可以通過精神力量的支撐來改變,但是精神上的貧乏卻可能導緻整個民族的潰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我們當代人真正地樹立起高尚的精神以及共産主義的崇高信仰。
3.涵養浩然正氣,建設現代強國
抗戰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其根源都來自這一信念旗幟之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過程中,抗戰精神同樣是當代人樹立共産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力量源泉。共産黨人用汗水與淚水澆灌的“為了民族解放和國家振興的而奮鬥”的偉大事業而奮鬥到最後,靠鮮血與生命诠釋“國土必将光複、人民必将解放”的理想,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深受激勵與鼓舞,誓将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偉大抗戰精神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傳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不斷奮鬥。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是無論在任何時期全國人民都需要去堅守的信仰,是涵養浩然正氣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
四、踐行全民抗戰精神,實現中華複興偉業
抗戰精神是全國人民都應該發揚繼承的寶貴精神财富,青年大學生更應該充分掌握并理解學習抗日戰争的艱辛曆史、抗日戰争偉大的精神内涵以及新的時代背景之下抗戰精神所被賦予的現實意義。更應該不斷内省,不斷激勵自身,不斷以飽滿的愛國情懷、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堅定的民族自信心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以實實在在的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奉獻青春和熱血。
1.牢記理想信念,樹立正确三觀
“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一個國家能否複興、能否強大要看其青年對國家民族是否自信、對偉大理想信念是否自信。青年需要有力量有能力來對抗和平發展年代所帶來的過分的安逸感。而對國家民族的深沉熱愛和對偉大理想的堅定信心,便是中華兒女抵禦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武器,也是取得抗戰勝利的意志保證。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當代大學生所處的時期正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階段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時期,忍饑受餓、的日子已經遠去,“衣食無憂、枕溫衾暖”的成長環境使得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問題俨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大學生的三觀還未完全定型,其思想觀念依然存在着模糊性。特别是看似風平浪靜的國際局勢實則波濤洶湧,在意識形态完全對立的其他國家和别有用心的組織的思想滲透下,“曆史虛無主義”、“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言論甚嚣塵上,緻使一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開始模糊、政治信仰開始迷茫,開始對共産主義偉大理想搖擺不定、缺乏信心,諸如“讀書無用論”、“共産主義理想虛無缥缈”等錯誤思潮觀念層出不窮,安富尊榮、文恬武嬉的論調不斷向主流意識形态發起挑戰,“買靜求安、偷安旦夕”的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滋生蔓延。《左傳》中曾講“宴安鸩毒,不可懷也”,一個忘記艱辛史、髀裡肉生的國家注定不會強大,貪圖享樂猶如杯中鸠毒,忘記遠大抱負沉溺于安逸無異于飲鸠自殺。在抗日戰争的 14 年裡,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偉大事業,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堅定信念堅定抗戰、浴血殺敵,用熱血和生命诠釋了什麼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甯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大學生應将抗戰精神中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不移的共産主義信念樹立為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寶貴精神資源。弘揚抗戰精神,是強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題中之義,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四個自信,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抵擋住西方社會自由主義以及有死灰複燃迹象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潮沖擊,激勵着新時代大學生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懈奮鬥。
2.牢記艱苦奮鬥,堅定必勝信心
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不竭動力,是中國精神的推進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走向複興的曆史進程一次次被打斷,但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沒有氣餒、沒有放棄,而是一次次頑強戰勝艱難險阻、重新整裝出發。”在新時代的偉大建設中仍會遇到新問題,仍需繼續傳承奮鬥精神,服務于強國建設。抗戰精神彰顯了黨在抗日戰争中錘煉的先進本質、思想路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凝結了千百萬革命志士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的優良品質。因此,抗戰精神能夠使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苦樂觀有新的認識,使學生留住紅色記憶,堅定信心跟黨走。我國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之後乘勢而上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仍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與風險挑戰,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荊棘坎坷、暑雨祁寒,形勢越是複雜、任務越是艱巨,我們就越要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在危機中開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以壓倒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決心和勇氣,勇于鬥争,善于創造,把我們的各項事業大力向前推進。
3.牢記使命責任,擔負時代重任
鬥争越是艱險,精神越顯偉大。中國人民在面對艱難險阻時所表現出的智慧、膽識和魄力是中華民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争中取得最後的勝利的重要因素,但中國人民的對祖國忠貞不渝、連綿不絕的曆史感和使命感則是最重要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這就要求青年大學生必須具有曆史責任感,擔負起時代發展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大學生也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的,更加是你們青年一代的”。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不斷地努力才能夠完成。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各種新鮮事物,大學時期是一個人思想觀念定型的最關鍵的時期,也是他們即将步入社會的最後一步,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抗戰精神教育,能夠讓大學生繼承先烈遺志、胸懷祖國、牢記使命,為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強大而不竭的精神動力,為盡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而做好準備,更加堅定大學生努力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參考文獻:
[1] 将記憶化為奮鬥動力 以公祭宣示和平決心[N].光明日報,2020-12-14.
[2] 楊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持續發揚抗戰精神[J].中國甯波市委黨校學報,2016(04).
[3] 步德勝.論抗戰精神及其時代價值[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5(12).
[4] 陳士勇.抗戰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J].毛澤東思想研究 , 2016(06).
[5] 易小倩. 抗戰精神寓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J]. 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7(07).
[6] 彭玉龍. 紀念抗戰勝利的現實意義[J].中國青年報,2017(09).
[7] 李佑新. 抗戰精神[J].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