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奮鬥路,啟航新征程。廣大青年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赓續精神血脈的主力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青年責任在肩。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組織廣大青年學好黨的百年曆史,引導廣大青年從黨的百年奮鬥曆程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行動的力量,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共青團哈爾濱工程大學委員會聯合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帶領青年學生黨員從體認中國精神譜系的視角共同策劃黨史學習系列微課和網文。旨在弘揚中國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引領廣大青年學生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向建黨百年獻禮!
巍巍井岡,紅色搖籃
——弘揚井岡山精神
高一鳴
指導教師:夏寶慧 譚琦
巍巍井岡,綿延五百裡,如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于羅霄山脈的中段。作為革命聖地的井岡山,現留存着100多處革命原址,被稱為沒有圍牆的革命曆史博物館。山口那座寫着星火燎原的雕塑告訴我們:沒有這片紅土地上的革命鬥争,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站在這片土地上,聽着這裡的故事,能夠清晰地體會和感受到共産黨人的初心力量和使命擔當。是英勇奮戰的革命先烈們,用他們的智慧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長眠在這片紅土地上的無數英雄烈士,用他們的熱血鑄就了新的長城,彙聚成了偉大的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
一、千古不朽革命書,井岡精神鮮血鑄
1927年,中國正處在革命與反革命的激烈碰撞時期,尤其是大革命的失敗,白色恐怖的籠罩,無數革命者的希望被破滅,中國革命到底該向何處去?是當時革命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面對如此艱難困苦的生存環境,中國共産黨竭盡全力尋找希望。由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在軍事上遭遇失利,軍隊必須尋找自己的下一個落腳點,井岡山的地理位置遠離市中心,不是當時國民黨統治的重點地區,而且地勢和其他條件都有利于戰争的進攻和退守,便成為了中國共産黨人的選擇。1927年10月,毛澤東和朱德兩位領導人順勢而上,把兵力轉去井岡山,建立了首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路。
井岡山革命的鬥争一打就是兩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艱苦情況難以想象,可以說是極度艱苦,大家面臨的不僅僅是戰争的考驗,更是心志的考驗。但是在黨的領導下,紅軍們團結奮戰,在這段鬥争歲月中,越來越多的革命者積極投身于革命事業,為了中國革命事業在戰場上舍生忘死,正是無數紅軍戰士用自己的滴滴鮮血,用無私奉獻的品質孕育出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二、矢志不渝守初心,精神火種永不滅
井岡山精神是黨在革命鬥争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是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寶貴财富。江澤民同志把井岡山精神概括為“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衆、勇于勝利”24個字。
(一)堅定信念、艱苦奮鬥是靈魂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挖野菜那個也當糧,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味道香。”跟着這首旋律回到九十多年前的井岡山,感受當年紅軍的艱苦生活,堅定的意志。井岡山革命鬥争一共經曆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共犧牲了四萬八千多名戰士,有些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來。在他們心中,理想信念高于自己的生命,他們走上戰場,面對艱苦的環境依然無怨無悔,隻一心奮鬥于革命事業。伍若蘭女将軍就是這其中的一位。伍若蘭是朱德的妻子,是軍隊的宣傳幹部。她經常走入基層,她把那裡當成和紅軍戰士交心的地方,跟戰士們一起學習,一起唠家常。為了讓戰士們在戰争之餘能夠保持放松的心情,伍若蘭還經常舉辦一些娛樂活動。走入戰場,伍若蘭又是一名女中豪傑,她不會因為自己是朱德的妻子這樣一種身份就提出非分要求,她和每一位保家衛國的紅軍戰士一樣,去戰場打仗。紅米飯、南瓜湯成為了家常便飯,沒有床,就和其他戰士一樣睡在稻草鋪上。有一次進軍贛南時,毛澤東和朱德的軍隊被劉士毅包圍了,伍若蘭為了不讓敵軍發現紅軍的去處,就把敵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劉士毅捉到伍若蘭後,對其進行嚴刑拷打詢問朱德的去處,灌辣椒水、踩杠子,一些難以忍受的酷刑都用在了伍若蘭身上。但是伍若蘭仍不屈服,閉口不提,還說出了“若要我低頭,除非贛江水倒流!”敵人見伍若蘭絲毫沒有動搖的念頭,殘忍地剖開了她已有孕的肚子,還砍下了她的頭顱!
伍若蘭就這樣壯烈地犧牲了,她的生命僅停留在了26歲……但是,她的精神沒有逝去,将永遠镌刻在人們心中。像伍若蘭一樣的英雄有很多很多,他們生前有着堅定的信念,不為權勢折腰,一心為黨,一心為人民,沒有榮華富貴,隻有日複一日的槍林彈雨,但他們從沒有說過一句後悔,從沒有過一刻想要放棄革命的念頭。伍若蘭犧牲時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為了讓後人記住她的英雄事迹,人們就把她名字中的“蘭”字改到了家鄉的名字裡,金南村變成了金蘭村。
(二)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核心
說起井岡山,就要說一說八角樓,當年的毛委員就是在微弱的燈光下,坐在這裡書寫傳奇。可以說,八角樓這座建築凝聚着毛澤東的心血,見證着革命火花的迸發。毛澤東于1927年10月來到井岡山,之後,八角樓就成為了他的日常工作地點。在八角樓裡工作時,都是用老式的油燈去照明,但是毛澤東怕費油,每晚都隻用一根燈芯。有一天夜裡下了雪,天氣寒冷,樓下的警衛怕毛澤東受寒,就找了一個火籠想要拿去給毛澤東取暖,但是毛澤東卻拒絕了,還讓他把火籠送給感冒的譚秘書。警衛想讓毛澤東留下這個火籠,便站在原地不動。毛澤東見此狀,就自己拿着火籠送去給譚秘書。警衛在離開之時路過毛澤東的房間,他看見房間燈光太暗,就多點了一根燈芯,毛澤東回來後卻立即把後點的那根熄滅了,不為别的,隻為了省油。雖然燈光不亮,毛澤東還是嚴于律己,奮筆疾書,寫出了《井岡山的鬥争》、《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從此找到了一條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不同于以往農民起義的革命新路,一條不再僅僅局限于機械模仿蘇聯模式的革命新路,一條實事求是、亘古未有的革命新路。實事求是的态度、敢闖新路的勇氣,這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展現給我們的優良品質。
(三)依靠群衆、勇于勝利是基石
井岡山革命鬥争時期,經濟遭受到了國民黨的嚴厲打壓,這導緻紅軍物質嚴重匮乏,連鹽都吃不上的紅軍戰士,渾身沒有力氣,更别提打仗了。大家想吃鹽,也隻能吃用房屋裡的土熬出來的硝鹽,或者紅軍戰士從外繳獲一些鹽回來。紅軍繳獲鹽之後,就會立馬和群衆們分享。當時有個紅軍班借住在農民李尚發家裡,班長見他家炒菜時沒有鹽放,就把隊上分下來的鹽給李尚發家送去一些。可李尚發怕他們不夠,說什麼也不肯收下。“我們是有飯大家吃,有鹽大家嘗嘛。再說怎能看着你的家人、你的孩子,天天吃淡的呢?收下吧!”李尚發實在推辭不過,隻好滿懷感激地收下這一瓢“沉甸甸”的鹽,可他一直沒舍得吃,想來想去,把鹽原封不動地放到了一個陶瓷裡。1929年春天,中國共産黨要開辟新的根據地,就率領軍隊去到了駱南、閩西,敵人趁機來到井岡山大開殺界,把東西搶來占為己有。李尚發生怕這罐鹽被敵人搶走,便在樹下挖了一個洞,做個記号,藏在了樹下。之後的他和家人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裡,吃不飽,穿不暖,幸運的話能捉到幾隻野兔,也隻能沒油沒鹽地煮着吃,可即便這樣艱苦,李尚發卻始終沒想過拿出紅軍當年送的鹽。
對于老李來說,那裡裝着的并不僅僅是鹽,更是一份情,是共産黨人對人民群衆的恩情。他們為了百姓的安危奮戰沙場,舍生忘死,從沒跟百姓要過什麼,李尚發又怎舍得碰這罐鹽呢?隻有共産黨才一心一意地向着人民、為了人民。1949年解放後,李尚發才挖出了那罐鹽,這段往事對李尚發來說十分珍貴,他經常對自己的兒孫進行教育。無論什麼時候,對于共産黨來說人民群衆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黨關心人民,人民群衆也會擁護黨,這樣革命才能看到勝利的希望!
在井岡山,共産黨也好、人民群衆也好,他們都是一樣的人,他們勇敢、無所畏懼,他們心中隻有一件事,就是國家的事,他們有着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着自己在革命路上浴血奮戰、力挽狂瀾。他們的命運最終可能落在塵埃之中,長眠在井岡山這片紅土地上,但是他們被後人所尊敬、所仰望。若要把他們的這種品質和精神冠以一個美好的詞彙,讓後人銘記并傳承,倒還是簡單的五個字最好——井岡山精神。最簡單的最美好,最讓人難以忘懷。
90餘年來,中國共産黨人一往無前,以無與倫比的使命和擔當讓這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衆、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世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着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衆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三、峥嵘歲月已遠去,井岡精神正繁榮
今天的井岡山,是一座見證了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勝利的山。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說道:“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丢下一個貧困群衆。”在全體人民的持續奮鬥下,在井岡山精神的激勵下,2017年2月井岡山成功脫貧,是我國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2019年貧困發生率降至0.055%。村民們說:“糍耙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人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人民過上了好日子,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井岡山還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帶動經濟增長。如今的井岡山市煥然一新,是一座擁有着19萬人口的美麗山城,真正地把先輩們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星星之火起源于井岡山,燎原于整個中華大地。改革開放以來,像井岡山這樣的變化比比皆是,以一個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量變,催發着中國夢最終實現的巨大質變。紅根已深植,今日正繁榮,繁榮在新時代,繁榮在新征程!14億中國人民,正在堅定地邁向新時代的新征程!
(一)井岡山精神是增強道路自信、走好中國道路的精神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裡革命才走向成功。”而革命想要成功,首要問題就是選擇一條正确的道路,這也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從未遇到過的難題。但共産黨人心中始終有一顆紅色的火種在激勵自己前行,秋收起義失利之後,黨積極總結經驗,實事求是地分析整體形勢,找到了革命的突破口:我們不能再以城市為中心開展鬥争,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居多,戰争想要勝利,就要獲得群衆的支持,因此我們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曆史證明了這個路線是科學的、正确的。隻有這樣,才能使中國人民邁進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中華民族才能擺脫過去的面貌,以嶄新的姿态站在世界的東方。
道路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實現每一個階段的發展目标,都要堅持正确的道路,同時還要有敢闖新路的膽量。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就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做出了很多科學、有力的決策。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出去多看一看,多感悟、多嘗試,堅持走自己的路”。今天,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敢為天下先”的傳統,感悟中國精神的科學内涵,增強自信,堅定不移地走好中國道路。
(二)井岡山精神是堅持群衆路線、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法寶
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中華民族曆經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群衆都是黨身後堅固的力量。毛澤東曾經分析過,我們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就是因為井岡山上“有很好的群衆”。群衆力量是強大的,黨要革命,就要有忠實的擁護者、可靠的同盟軍,而群衆恰恰就是黨需要的力量。怎樣讓群衆和黨站到一條戰線上,就要先解決好人民群衆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井岡山土地法》的頒布實施讓農民們嘗到了甜頭,農民們分到了田地,日子自然好過了起來,群衆自然會支持黨,黨就有力量保衛家園,群衆就有信心迎接美好生活。是黨與人民一道譜寫了“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的不朽篇章。
我們黨走過波瀾壯闊、艱難險阻的奮鬥曆程,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坎坷,因為我們黨心中有人民,堅持群衆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決定着黨的事業的成敗。”凝聚群衆力量,大力宣傳和弘揚井岡山的革命精神必不可少,這是我們黨長期執政過程中徹底築牢群衆基礎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鑄就新時代“井岡魂”,譜寫新時代“奮鬥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青年一代是朝氣蓬勃的一代,他們是希望的象征,總書記在他們身上寄予了殷切囑托。緊密結合當前黨和時代的發展環境和實際條件,傳承井岡山革命精神,築牢紅色基因,新時代大學生勢必要承擔重任。
(一)堅持黨的領導,在高揚旗幟中知責奮進
領導核心,全力維護。時勢造英雄,每一個發展時期都需要有自己的領路人。堅持黨的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在長期鬥争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今天的習近平,幾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發展目标,他們帶領我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在道路上才能看見希望。
黨管一切,最高原則。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我們有了“很好的黨”,才有了成功的“工農武裝割據政權”,才找到了井岡山這條正确的道路。跟着黨走,才能少走彎路,中國共産黨用強大的實力征服了人民群衆,證明了他們的領導力量是可依靠的。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重要性,樹立自覺意識,聽黨指揮跟黨走。
政治規矩,嚴格遵守。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政治規矩發揮着至關重要的指引作用。毛澤東在領導井岡山革命時,就給紅軍戰士制定政治規則,每個人都自覺地遵守,按照要求規範自己思想認識和行為,從而建設了一支守紀律、聽指揮的工農紅軍。這樣的紅軍隊伍自然能夠得到人民群衆的真誠擁護。當今世界,中國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大發展大變局,我們要迎接更加嚴峻的風險和挑戰,所以更要嚴格遵守政治規矩,加強政治意識,成為清醒者、明白人。
(二)堅定理想信念,在不忘初心中笃定前行
增強自信,創造價值。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不僅僅是因為黨有智慧,還因為黨有信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當中,我們也一定要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樹立遠大理想,激發個人興趣愛好,增強個人自信心,努力實現人生目标,不斷實現自我價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血雨腥風,向前進還是向後退,這是關乎革命前途的選擇,我們以毛澤東、朱德為代表的一大批共産黨人毅然決然地選擇奮勇向前,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來到井岡山,從一條血路中殺出了一條新路。如果說他們的行為隻是為了名利,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的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他們是真正的共産主義者、是真正的革命者、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新的曆史時期,要學習好井岡山精神,把理想信念化作前進道路上的明燈,化作堅定信念的精神力量,化作勇于突破困難的責任擔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長期穩定發展。
(三)培養創新意識,在行程萬裡中書寫榮光
敢于創新,勇于變革。井岡山的鬥争,是中國革命鬥争史上一段不可忘卻的曆史記憶。我們不能回到過去,但我們要從過去汲取力量,學習先輩們的精神品質。毛澤東敢創新、敢實踐,在井岡山時期起到了關鍵作用,帶領紅軍戰士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展、新道路的開辟、提出關于軍隊建設的方針,這都是基于大量的調查、探索基礎上完成的,這正是我們黨艱苦創業的偉大實踐。在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增強創新意識,創新就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要加強思想認識,多接觸新事物,把創新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
蹄疾步穩,分步實施。确立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落實的工作意識。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中指出:以甯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這些紅色區域将繼續發展,日漸接近于全國政權的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基于此構想去進行的。之後,鄧小平把這種分步實施工作的思想一以貫之地用到了實際當中,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形勢、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标。習近平總書記綜合分析國内外發展形勢,提出“兩步走”戰略目标。提出戰略目标是為了激勵我們更加有目的地前進,确保階段性任務如期實現。我們青年學生要發揮自己的力量,朝着目标堅持不懈、勇毅笃行地奮鬥,在未來的道路上揚帆起航,書寫新時代榮光。
參考文獻:
[1] 郭玉奇.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J].支部建設,2019(30):20-22.
[2] 肖發生.井岡山精神[J].共産黨員(河北),2020(13):14-16.
[3] 胡曉軍,李慧.井岡山精神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N].光明時報,2020-07-08.
[4] 錢祎.井岡山精神的紅與綠[N].浙江日報,2020-10-03.
[5] 李鎮發.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N].中國組織人事報,2020-01-15.